“论文格式改到凌晨三点,就因为目录序号和范文差了半格”“宿舍书桌必须对称,书本摆歪一毫米都要重新整理”“考试前反复检查文具,明明确认过却还是忍不住翻开书包再看”……这些场景是不是让你倍感熟悉?在大学生群体中,“想做好”的完美主义常常与“不得不做”的强迫行为相伴相生,一不小心就从积极追求变成了精神负担。 

很多人容易将完美主义与强迫症混为一谈,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。完美主义是对自身或事物有高标准的心理倾向,适度的完美主义能推动我们精进学业、提升能力;而强迫症则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心理问题,即便知道某些行为毫无意义,却无法控制地重复,进而引发焦虑和痛苦。比如为了考满分反复背诵知识点是完美主义,但若因担心漏看一个字而连续数小时逐行核对试卷,甚至影响正常考试,就可能触及强迫症的范畴。

大学生的这类精神困扰,往往源于多重压力的叠加。学业上,绩点、奖学金、考研就业的竞争让人不敢松懈,“差一点就更好”的想法不断强化;社交中,朋友圈里精心包装的“完美生活”,让不少人陷入“别人都优秀,我不能落后”的攀比;自我认知上,刚脱离高中的严格管理,部分学生试图通过掌控细节来建立安全感,却渐渐被细节绑架。此外,疫情后线上学习的碎片化,也让一些人更容易陷入思维循环和行为重复的怪圈。

摆脱执念的关键,在于建立“弹性完美”的心态。首先要学会区分“必要”与“过度”,比如论文核心是内容质量,而非纠结字体大小的细微差异;其次可以用“完成度”替代“完美度”,设定合理目标,比如“今天完成论文初稿”比“写出无可挑剔的论文”更易实现;当强迫思维出现时,试试“延迟满足法”,告诉自己“10分钟后再检查”,逐步减少重复行为的频率。
同时,不要忽视社会支持的力量。和室友倾诉整理书桌的纠结,会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小困扰;向辅导员求助学业规划,能避免陷入自我内耗;如果症状已经严重影响睡眠、学习和社交,专业的心理咨询绝对是必要的选择。要知道,承认“不完美”不是妥协,而是与自己和解的开始。
大学本就是试错的阶段,错题本上的红叉、演讲时的小卡顿、宿舍书桌的小凌乱,都是成长的印记。与其被“完美”的枷锁困住脚步,不如带着“够用就好”的从容,去体验课堂的思辨、社团的热闹、青春的鲜活。毕竟,真正的优秀,从来不是毫无瑕疵,而是在接纳不完美中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