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掠过脸颊,刚缩紧脖子裹紧外套,就看见穿薄卫衣的年轻人踩着落叶而过——这大概是深秋街头最常见的“穿衣温差”。“春捂秋冻”的老话流传已久,但当银杏叶铺满人行道,立冬的脚步越来越近,盲目“秋冻”可能不是养生,而是给健康埋雷。
“秋冻”的本质是让身体逐渐适应降温,增强抗寒能力,但它从来不是“硬扛”的代名词。中医认为“秋冻”需“冻得适度”,现代医学也强调,当气温低于15℃且持续降温时,人体免疫力会随体温下降而减弱,此时若还执着于“冻一冻”,呼吸道、关节、肠胃都可能提出“抗议”。上周医院门诊数据显示,因受凉引发的感冒、关节炎患者较前两周增加了30%,其中不乏坚持“秋冻”的中青年人。
“秋冻”的本质是让身体逐渐适应降温,增强抗寒能力,但它从来不是“硬扛”的代名词。中医认为“秋冻”需“冻得适度”,现代医学也强调,当气温低于15℃且持续降温时,人体免疫力会随体温下降而减弱,此时若还执着于“冻一冻”,呼吸道、关节、肠胃都可能提出“抗议”。上周医院门诊数据显示,因受凉引发的感冒、关节炎患者较前两周增加了30%,其中不乏坚持“秋冻”的中青年人。
哪些部位绝对不能“冻”?首当其冲是颈部和背部。颈部有大椎穴,受凉易引发头痛、颈椎病;背部是阳气汇聚之处,寒气入侵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。不少人觉得“露脚踝显精神”,但脚踝皮下脂肪薄,血管密集,受凉后不仅可能导致关节疼痛,还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,诱发宫寒、腹泻等问题。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,这些“薄弱地带”必须重点防护。

科学“秋冻”有章法,不同人群要区别对待。健康的年轻人可以遵循“上薄下厚”原则,上衣可稍轻便,裤子则选择保暖材质;老年人和儿童体质较弱,应做到“不冻头、不冻脚、不冻腹”,出门戴好帽子,穿厚底鞋,腹部用围巾护住。有高血压、关节炎等基础病的人群,更要摒弃“秋冻”观念,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,避免病情反复。
除了穿衣技巧,深秋养生还需内外兼修。饮食上可以多吃羊肉、萝卜等温补食材,帮助身体抵御寒气;每天坚持10分钟快走或拉伸,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体质。若不慎受凉,可煮一碗生姜红糖水驱寒,或用热水泡脚缓解不适。
深秋的美,在于层林尽染的诗意,而非硬扛寒冷的“倔强”。“春捂秋冻”的核心是顺应时节,而非墨守成规。当立冬的第一缕寒风袭来,愿你既能欣赏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景致,也能护住满身温暖。毕竟,健康的身体,才是享受四季更迭的底气。
今日互动:你有哪些深秋保暖小妙招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让更多人温暖过秋冬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