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健康366

厘清膳食胆固醇与饱和脂肪:两个易混淆的营养概念

2025-07-31
        在营养学领域,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常常被一同提及,却因名字中都带有 “脂类” 相关的联想,让很多人难以分清两者的区别。事实上,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,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也大相径庭。想要理解相关研究的重要发现,首先需要剥开概念的迷雾,看清它们各自的本质。
        膳食胆固醇指的是通过食物摄入的胆固醇,它是一种具有环形结构的固醇类物质,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“脂肪”。这种物质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,植物性食物中几乎不含胆固醇。鸡蛋黄、鱼虾、动物内脏、肉类等都是膳食胆固醇的主要来源,其中鸡蛋因其日常食用频率高而成为焦点 —— 一个普通鸡蛋的蛋黄中约含有 186mg 胆固醇,也正因如此,鸡蛋长期被不少人视为导致血液胆固醇升高的 “罪魁祸首”,甚至有人因担心胆固醇超标而放弃吃蛋黄,只吃蛋白。
        但事实上,膳食胆固醇对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影响,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直接。人体本身就具备合成胆固醇的能力,肝脏每天会自主生成约 1000mg 胆固醇,以满足细胞修复、激素合成等生理需求。当从食物中摄入胆固醇时,身体会自动调节合成量,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生产,形成一种 “负反馈” 机制。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,对于健康人群而言,适量摄入膳食胆固醇(如每天吃 1-2 个鸡蛋)并不会显著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(俗称 “坏胆固醇”)水平。那些将鸡蛋等同于 “胆固醇杀手” 的观念,其实是对膳食胆固醇代谢机制的误解。
        与膳食胆固醇不同,饱和脂肪是一种脂肪酸,属于脂肪的范畴。它的化学结构中不含双键,分子排列紧密,在常温下通常呈固态,常见于动物油脂(如猪油、牛油)和部分植物油脂(如椰子油、棕榈油)中。肉类、黄油、奶油、油炸食品等都是饱和脂肪的主要来源。
        饱和脂肪对血液胆固醇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其会促进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。当大量摄入饱和脂肪时,人体代谢系统会出现 “失衡”—— 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超过分解与排泄的速度,导致 “坏胆固醇” 在血管壁上沉积,增加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这也是为什么营养学界普遍建议控制饱和脂肪的摄入量,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是,饱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应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 10%。

最新文章

不同人群晒背时需注意调整方式

健康

 

阅读14451

中伏天的饮食要紧扣 “热食散寒” 的核心

健康

 

阅读12418

中伏天降温的核心在于 “温和调节”,而非追求极致的凉爽

健康

 

阅读18016

看似不起眼的凉凳,实则暗藏健康风险

健康

 

阅读12193

75 岁以上老人服用他汀需坚持 “个体化” 原则

健康

 

阅读16809

晋ICP备202405127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