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正午 “毒如针” 的烈日不同,清晨 6-7 点的阳光温柔得像过滤过的暖炉,既保留了阳光的能量,又不会过于灼热。这个时段的阳光中红外线含量丰富,能穿透皮肤 3 厘米左右,深入肌肉和经络组织,促进全身血液循环,让气血在体内顺畅流动。对于气血不足、手脚冰凉的人来说,清晨晒背能有效改善末梢循环,让身体从里到外暖和起来,驱散体内的寒气和湿气。
阳光还是天然的 “维生素 D 加工厂”,中伏清晨的阳光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,而维生素 D 是钙吸收的关键 “助手”,能增强骨骼强度,预防骨质疏松。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,这一点尤为重要,老年人常晒背可减少骨折风险,儿童晒背有助于骨骼发育。有研究表明,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的人群,更容易出现维生素 D 缺乏,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、情绪低落等问题,而中伏天的适度晒背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。

民间说 “晒背十分钟,胜过喝参汤”,这并非夸张之词。人体后背有督脉和膀胱经等重要经络,督脉被称为 “阳脉之海”,统领全身阳气,膀胱经则贯穿全身,与多个脏腑相连。清晨晒背时,阳光的温热能量能刺激这些经络,激发身体阳气,增强脏腑功能。尤其是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人,长期待在空调房里,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,容易出现阳气不足、精神萎靡的情况。每天清晨晒十分钟后背,能快速唤醒身体活力,缓解久坐带来的腰背酸痛,让人一整天都精力充沛。
不过,中伏晒背也要讲究方法,避免盲目暴晒。时间上要严格控制在清晨 6-7 点,此时紫外线强度较低,每次晒背 10-15 分钟即可,最长不超过 20 分钟,以免皮肤被晒伤。晒背时要选择空气流通、阳光充足的地方,如阳台、公园等,最好穿着宽松的棉质衣物,让阳光透过衣物温和地照射在后背,避免赤身暴晒。晒背过程中若感到口渴,可适量饮用温水补充水分,但不要喝冰饮,以免影响阳气升发。

不同人群晒背时需注意调整方式。老年人晒背时间可缩短至 5-10 分钟,避免长时间暴晒导致头晕、乏力;体质虚弱的人可在晒背时在身下垫个薄垫子,防止地面凉气侵入身体;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晒背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,可戴上帽子保护头部。晒背后不要立即进入空调房,应在阴凉处休息 10 分钟,让身体逐渐降温,避免冷热交替引发不适。